以一个没有任何知识(不认识任何字、没有任何数学知识)的个体的视角看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数学课本,会发现每项新知识引入时夹杂的内容。

个人教育经验粗浅,请各位指教。

准备课

第一课,对图中的人物进行计数如下: 1-10

首先,图片中的信息非常多。似乎课本在往绘本的方向走,然而图有非常多不确定是否相关的信息。

比如:

  • 天上有两种鸟,个数还不同
  • 教学楼有两层半,还有很多门窗
  • 足球、老师都同样是一个
  • 跳绳的有三人
  • 有四朵向日葵
  • “欢迎新同学”几个字应该不认识,垃圾桶上有“可回收”和“其他垃圾”字样

不用说其他细节如帽子、书包、穿着、旗帜等等。如果此课的教学目标包括归纳“同类人、物”、观察细节,固然是很好,但如果以书中列出的为“标准答案”,则难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定势思维。

除了选择关注点之外,在理解图片细节方面也可能会有定势。比如大树在全图中是在楼两边的:

全图

计数是直接将两边合在一道为八,即默认楼没有遮蔽其他树。

而后面如100页的习题中,树挡住了人然而未作任何说明,是否会有学生认为“所见即所得”呢?

数人

在此时就引入像“欢迎新同学”等字,与语文科目的进度相悖,介绍则增加了教学负担。

不仅是额外汉字,介绍 1-10 时,除了数字 1-9,还引入了 0 以及十进制表示法 10。

为何 1 和 0 并排写就是十?尤其到了第五课才正式介绍十,0也是在第三课才介绍,还是在练习题里引入的:

0

在一开始就将计数和阿拉伯数字、十进制混合教学,而且在十中引入数字 0 但不介绍零的概念,从知识积累的角度看颇为突兀。

个人感觉比较自然的知识积累过程是:

  • 新知识基于之前的知识积累(除非是公理类知识)
  • 每项新知识的引入都有明确的缘由,比如为了解决或描述某问题且之前知识无法完成
  • 每次新增的知识尽量纯粹,用最少的额外信息完成介绍;每一轮的知识扩充都尽量“圆满”,避免比如十进制这种一时道不清的知识引入
  • 为避免引入无关信息,课本尽量使用文字而非图片,即便用图也尽量简约

比如,此课可以用中文数字一到十规避十进制表示等知识的引入,尽量用一个数对应一个汉字的方式着重介绍“数”的概念,在必须要用到时(十以上的加法)再介绍十进制,同样在有必要使用阿拉伯数字时再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