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6605720/answer/3025537414

最近在湾区小学里为 K 和一年级的学生在学校补习英文课。 K 讲的多是音节识别、按音节找词等;一年级的是认高频词、拼写、造句等。

个人看来,如何让学生养成“学的东西真有用,我得好好学”是个大挑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生活中的快乐往往与学校教的没有直接关系。

对学习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上课效率。本来在熟悉的班级环境中,可以进行更多倚靠配合、交流完成的任务,可以为教学内容提供更接近实用的学习理由。但当下的学习进度规定和教学指标很难让教师有余地开展那些需要额外花费精力和时间组织进行的教学项目。

更宽泛一些说,个人认为在低龄阶段的教育知识面过大,会减少本就不多的发挥创意、集体配合、深入思考和解决一个问题的机会。而后遗症会相当深远。


继续。知识面过大以及对应的以答案正确为目标的考试,会让学生趋向于“单步”思考。对直接能得出答案或者记得解法的问题非常轻松,而对需要更多一点思考的问题,则思考动力急剧下降。

在校缺少集体配合和互相指引领导的机会,会让交流、创造本能满溢出来,加剧各种课堂或课后“纪律问题”,比如用各种手段引别人注意和追随模仿等。

作为家长,即便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也可以在从小处着手尽量让孩子“接地气”。尤其是让孩子更多参与家庭日常任务以及家长的工作环境。更好的当然是在集体中更多了解周边的家庭情况和各种社会角色,同时参与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同时尽可能鼓励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类似活动甚至推动学校组织。


关于无法避免的时间问题。首先,时间管理能力是需首要培养的能力,暂不细谈。这里仅探讨减负的可能性,毕竟当下有余裕的学生不是多数。 学校作业如果有大量重复,条件允许的话家长可以挑选一些代表性的让孩子练习。如果发现盲点再针对性增加练习。为减少重复劳动,互相熟悉的家长可以考虑组队过滤作业。


一项被忽视的实用、普遍且与数学很相关的任务:计划。上面的时间管理仅是计划的一个方面。如果再加上多人统筹安排,那么就有更多交流和管理成分,还能提高语文能力。小到每日功课和玩耍、日常购物、出外游玩等都可以让孩子参与制定计划。简言之,学以致用。

与其让孩子习惯于让大人计划所有或者指来划去,尽量参与家庭或集体计划可以让孩子提高主观能动性也在计划中实践各种课堂知识。有条件的话,让孩子参与小微集体的预算、结账甚至规划,是更好的社会学习。


与计划对应的是回顾。同样很多小处着手,像是做题后查一遍、写完字看一遍到日记等等。孩子对其的抵触往往来自于之前提到的“单步”思考以及跟着感觉走的习惯,而逐渐丢失了自省的动力。


耗费在信息接收上的精力远超创造的,这是从大人到小孩都在愈加加剧的问题。首先认识到这点,再尽量减小这个差距。前几年网上推的比较火的“给小孩读绘本”,是这一问题的一个方面。不仅减少了认字的动力,还让孩子的天生想象力被绘本里的各种定势给压制了。


表达和创造有相当联系。“提不出问题”的表象下,是从小开始解题时就对孩子的疑问的自我描述的忽视。比如,孩子做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或者认为它错了或缺条件,往往直接打个问号或者留白,稍好些的是写出部分算式。绝大多数不会写出为什么做不下去了。是计划中的算法缺少什么值、看不懂题干中哪个部分的作用、得到的中间值和题干有什么矛盾等等,这些对厘清思路相当有用,即便未帮助当下解题,也可以在复查时提供更多线索,在教师或自己之后复习回顾时有助益。很多技术面试者希望听到应试者解决过程的思路,是一个道理。


2024/四月

尤其在小学阶段,养成生活和思考的适合自己的习惯应该是优先级最高的任务。在现在的教学大纲(无论国内外)的框架下,会占用一天中大约1/2-2/3的连续活跃时间。期间很适合开展一些上下文连续的小项目,比如围绕主题的思索、讨论和合作。而在课后的所谓“自由”安排时间中,往往被安排了额外的各项练习,这些练习的效率和对思考习惯的影响同样值得注意。如数学练习的大多数应用题目的上下文并不连续,相当于学生要在不同主题间不断切换。如中文的听写,各种词汇也并不相关。思维如需在不同上下文间不断切换,则与生俱来的“联想力”就不得不被压制。小娃常见的“走神”,是在接收外界信息时自然而然地结合自身已有各种知识产生的知识整合和再创造过程。这与大多数练习在最短时间解出唯一正确答案的目标是相当矛盾的。对解答速度的追求,往往以打断联想和深度思索为代价。更重要的是,以速度和正确率为导向的教学,往往对学生产生相当的挫折感。而且越是希望上进的学生,挫折感往往更明显。

说话,是最基本的创造之一。其重要程度甚于写作。而言又和品格直接相关。家庭环境中,相对于专项知识的教学,对言行和品格的塑造更加适合进行,在效率和效果上都是。家长的言行风格和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往往在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