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客观地看待中国应试教育?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91894/answer/1914133426665161155
记得三十多年前国内小学时,就时不时做整页的加减乘除运算。
现在娃在美国湾区小学,也要做类似的。
应试,或者说将对人的评估标准以题目答案对错为主,本应是在教育资源稀缺下的无奈之举,但无论在国内外似乎没有特意扭转的迹象。
之前在湾区某初中进校辅导,用了某在线评估工具在开始时摸底,有的学生分三天(每节课时半个小时)共一个半多钟头还没做完,快做完的时候放弃了辅导,结果做过的评估作废;有的花十分钟不到盲选完四十几道选择题,评估结果出来和花一个多钟头的差不多。然后评估工具所谓定制出的学习路径也大同小异,还是根据学生对应年级的知识点来走。
如果与有经验的辅导者一对一,也许一个课时就能把大概综合程度摸得七七八八并开始制订针对方案,不用说还有交流上的互相适应和熟悉。
选择题,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察够多的知识点因而尽量减少学生的书写组织表达耗时,同时也降低了对表达和对题目理解的要求。
让学生从小就自我安排、规划时间这一最宝贵的财产、为大任务互相协商和分工,是很多家庭里忽视并难以组织的,完全可以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教育者提供时间空间灵活性以发挥学生的能动创造性,当然也会对课时规划有更高要求。也许这是在无法改变教纲下的一种改良。
看美国的数学Common Core教纲,对小学初中阶段的进度似乎限制更大,到了高中则分几何代数等方面。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任务是各知识点结合的,也可从小让其以已有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黑板报和班级日志等,是记录和表达的好途径,甚至可鼓励编写个人心得日志并互相交流,也可视为一种文(微型)史结合。